第三十六章 死线 上-《篡清》
第(2/3)页
朝鲜之事,现在也只有全部委托徐一凡所部,畀以徐一凡全权,统带朝鲜所有的清军。不管是禁卫军还是淮军————但是,尚请朝廷给淮军所部以戴罪立功的机会,聂士成可以掌管淮军剩下的营头,叶志超卫汝贵两将,还是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,以白身从军而自效。毕竟淮军还是他们久练久带的,指挥起来也较为合宜,朝廷给他们自新的机会,他们必然会出力以自赎,最重要的,还是要稍分徐一凡之势,有了叶志超他们就可以起着牵制的作用。不能让徐一凡一家独大。
……就算对曰本战败了,大清国本无损。但是徐一凡向来行非常之事,朝廷对他驾驭能力薄弱,一旦坐大,到时候恐有不忍言之事!
这后半部分对叶志超的处置,李鸿章是直接上奏到慈禧那里。战事失败,反而激起了李鸿章的斗志,不管采取什么手段,都不能让他的北洋团体土崩瓦解!而他对大清的政治现实,也认识得太清楚太清楚了。
李鸿章电奏一上,本来已经慌成一团的朝廷顿时就跟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仿佛。帝党清流,论起指挥一场近代化的战事,可以说分毫成算也没有。以为帷幄运筹,电谕发下,自然就是人人奋勇,为圣君在上死战,小小曰本,略战即破。对于近代化战事所要做的战略筹划,战术设计,后勤组织,资源调动。他们是一无这个威权,二无实际艹作能力!李鸿章拿出办法,胆寒的他们当下就全盘接受。慈禧也传来了要保叶志超的口信。光绪当即又是一堆洋洋洒洒的电谕出去。
……叶志超卫汝贵夺职!军前效力自赎,要是再有以前情状,朝廷必锁拿重处!
……在朝淮军所部,由聂士成统带。聂士成赏头品统带,他已经是提督衔,武官官位已到顶峰,只有再加少保衔。务必收拾余烬,整顿军旅,做再战准备。
……徐一凡……徐一凡由布政使衔升兵部侍郎本衔。除了他的南洋宣慰钦差大臣,禁卫军练兵钦差大臣,朝鲜北路会剿钦差大臣,又加了朝鲜备倭钦差大臣衔,对曰协和钦差大臣衔去掉,不多不少,还是维持四钦差在身的地位。全权统带指挥所有在朝清军,务必不能让曰军越过大同江一线,进入大清东北龙兴之地。朝廷畀以重任,事成之后,必颁懋赏。
徐一凡本衔升到了兵部侍郎,算是正式迈入大清的高干体系当中。有这个做底子,只要他不倒,以后外放到哪里,已经够格做督抚了,不折不扣的方面大员。短短两年,白身而四钦差加大清国防部副部长……让人只能慨叹一声异数了。
……左宝贵,邓世昌,林泰曾等人,都是重恤,朝廷设祭招魂,以慰英灵而励将来。
……各省练军,必须听调直隶山东等省,各省协饷,必须马上报解朝廷!直隶准立即新募练军二百营,东北四十营,山东一百营,江南等省,亦添募有加。选拔名臣宿将统之,准备与曰再战。
这些电谕雪片一般发下,在本来死水一般的大清激起了满天波涛。
我大清再怎么不行,也办了几十年洋务,也练了这么多兵,买了这么多兵船。结果怎么是被小小曰本打得这么惨?京师人消息最灵通,说话也最大声,街头巷尾,全是纷纷的议论。
“……我大清怎么就不行了呢?两三万人的劲旅在朝鲜被人追着跑,铁甲大兵船被人家打沉……到底哪里出了毛病?”
“添募新营头……添募个屁!三两银子招来一帮新兵,洋枪都不会放,听见枪声还不是一哄而散?直隶五万人,去了三万,还剩两万,怎么抵挡小鬼子?赶紧的将南洋的兵调过来要紧!”
“南洋顶什么用?据说朝廷还病急乱投医,翁老头子的出的主意。要征调原来湘军后代子弟集合成军出征!湖南巡抚吴大人也最心切。要知道,南洋的兵在中法的时候也不中用哇!还是从北洋调兵过去打的,湘军子弟在家享了几十年福,拿出来就能打?现在淮军没了,指望他们也只是一场空!”
“谁能挽此狂澜啊……李中堂老啦!”
“……朝鲜还有一个徐大人!他有新练的禁卫军,从南洋到朝鲜一路杀人杀出来的,人血染红的顶子!当初曰本人在汉城作乱,他轻轻松松就平了。李老头子嫉妒他,排挤他去了北边,自己淮军守着汉城,结果怎么样?妒贤忌能的苏定方没有好下场!听说禁卫军都是敢战好汉,就指着徐大人能挽这狂澜于既倒了!”
“……丢人啊,我大清居然被一个小小曰本打成这样。对上更强的西洋人又该怎么办?老兄,看来我们只有当亡国奴的份儿,象波兰被罗刹国灭了。国民只能走路中间,怕你走旁边偷商号里面东西,见着罗刹人不论是最小的兵丁还是乞丐,都要脱帽行礼……到了那个时候,不如死了!”
“国朝要一个英雄来挽救!”
“瞧着吧……瞧着吧……”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“惟光绪二十年八月初七,海涛翻涌,层云低垂。铁甲巨舰交于海上,火炮轰鸣雷电大作……”
所有人都肃然而立,听着徐一凡低低的念着祭文。一排枪兵全副武装,扶着步枪站得笔直,遥向西方海天。
“……公呼之‘撞沉吉野,或有一线生机’,致远兵船,鼓起残躯,毅然而前,百弹击之而不稍却。敌百计无奈,施以鱼雷,则公亦千古!平壤一别,从此天涯。仆既后死,惟有前行……徐某誓不与倭寇共戴一天之下!
邓兄,邓兄!魂兮归来!遥向西方,归公故土!呜呼,天苍苍,海茫茫,洋上有国殇!”
徐一凡肃然立正,笔挺行礼,脸上已经是泪流满面。淮军残余将佐上下,想起陆续殉国同僚,无不泪下。
第(2/3)页